东湖

[dōng hú]
湖北省武汉市东部湖泊
展开27个同名词条
收藏
0有用+1
0
东湖,又称裹脚湖,长江右岸湖泊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城区东部。全湖面积在正常高水位19.78米时为31.75平方公里,湖泊容积8150万立米,如以水位21.0米计则为32.8平方公里,相应最大湖容为1.241亿立方米。 [1]
东湖是武汉市的重要水源地、水产养殖基地,也是知名生态旅游风景区、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
东湖自古就是游览胜地,历史上屈原李白等不少名人曾在东湖留下足迹。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,楚风浓郁,楚韵精妙,行吟阁名播遐迩,离骚碑誉为“三绝”,楚天台气势磅礴,楚才园名人荟萃,楚市、屈原塑像、屈原纪念馆,内涵丰富。也是解放后毛泽东同志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。
东湖也是武汉市区重要的文化中心,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等26所高等院校,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、省、部属科研院所,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——中国光谷、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,文化底蕴深厚。 [2]
中文名
东湖
地理位置
湖北省武汉市城区东部
面    积
32.8 km²
所属水系
长江右岸湖泊
类    型
河流壅塞湖 [3]
主要支流
青山港
一般容积
1.241亿立方米

湖泊成因

播报
编辑
东湖的成因,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是:厚院海长江汛期宙捉背颈洪水泛滥,泥沙在两岸发生不等量淤积作用的产物,是河流壅塞湖整碑格。另一种认为,东湖成因可追溯到新生末期地壳的变化。它原与长江浑为一体,第四纪以来,东湖一带地厚市壳不断上升,日犁纹浆兵民积月累,逐渐形成现代体承渗多档地理面貌。 [3]

位置境域

播报
编辑
东湖在武汉市的位置
位置境域
东湖的范围
东湖,又称裹脚湖 [4],位于武汉市东郊,西部水域深入武昌区,东临武东铁路,南抵南望山、喻家山,西至珞珈山、水果湖,北邻青山区。平面轮廓呈等边三角形,顶端向北,底边东南,东、南、北三面为洪山区青山区所环抱。全湖划分为郭郑湖、水果湖(有资料将此湖归为东湖一部分)、汤菱湖、小汤菱湖、小潭湖、团湖、筲箕湖、后湖、庙湖及喻家湖等部分。 [1]
东湖发育成平面形态比较复杂,全湖岬湾交错,多彩多姿的湖泊。据在1:25万的地形图上测算,全湖大小湖湾120多个,湖岸全长115.5公里,最宽处28公里,最深6米,湖岸曲折系数K值达5.03,是洪湖K值的2倍以上,素有九十九道湾之称,形成众多的湖汊,构成湖湾交错,湖岸曲折的特点,为建设风景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。
全湖面积在正常高水位19.78米时为31.75 平方公里,湖泊容积8150万立米,如以水位21.0米(允许最高控制水位)计则为32.8平方公里,相应最大湖容为1.241亿立方米。 [1] [3]
东湖湖心区域水面
东湖北部白马景区湖面
武汉东湖 珞珈山下武汉大学北侧湖面
东湖南部磨山一带湖面
东湖西岸老鹰台一带湖面
东湖西岸老鹰台一带湖面
东湖东部落雁景区湖面
东湖东南角吹笛景区湖面

地质地貌

播报
编辑
东湖地区从区域地质构造上看,位于东西略偏北走向的槽皱带,区域内背斜与向斜相间,湖区南部存在一系列西北至东南向的断裂,如珞珈山与来望山之间断裂,喻家山与马鞍山之间的断裂等,湖水沿着断裂谷地,形成众多的湖汊。从地貌上看,湖区南部为海拔70~120米的构造剥蚀残丘,其中被称为武仅市郊制高点的喻家山海拔151.89米。这些残丘相当有规律的呈东西走向,平行排列,其中最突出的一列是西起洪山,经珞珈山、牛头山、风筝山、团山、大渔山,终止于吹笛山,其北为磨山,呈断崖状突入湖中。这些山体与湖水相映成趣,大大增强了东湖作为风景游览胜地的吸引力。湖东、湖西则为一片岗状平原,海拔30~40米之间,地表为棕黄色或黄褐色的粘土、砂质粘土所组成,其下部因湖水入浸,形成大小湖汊。湖之西北部为冲积淤积平原,平原上有长条形隆起,构成了东湖与长江的分水岭。 [1]
东湖属浅水湖,但在江汉湖群中相对较深,湖底高程为15.12米,历年实测最高水位为20.06米(以黄海基面为准),相应最大水深近6米。全湖平均深度7月中旬为2.46米,10月份为2.11米;湖盆北浅南深,东西差别较小。相应最大湖容为1.2亿立方米。东湖属于淡水湖,水域辽阔,是饲养各种淡水鱼的好地方。 [3]

水文特征

播报
编辑
东湖原为天然敞水湖,通过青山港与长江沟通,湖水位夏涨冬枯,基本上受江水涨落制约。青山港武丰闸建成后,东湖成为人工控制的内陆水体,水位变化平缓。水情变化除与流域降水有关外,主要决定于城市工业生活用水、农业用水以及沿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情况。作为人工控制的湖泊,规定东湖最高控制水位不得超过1.5米,因而保证了湖水位的稳定性。据多年观测,东湖水位年较差一般在0.6~0.8米,个别年份超过1米,历年最大较差2.5米,远小于梁子湖等大湖年较差。水位月变幅一般在20~30厘米。水位日变化比较特殊。1980年代中期以前,东湖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,日供水量大于平常入汇水量,所以除了流域普降大雨,或自长江引水外,东湖水位表现为稳定而持续的下降;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,由于东湖日供水量下降,入汇水量则因沿湖排污量增加而增大,东湖水位日变化渐渐转变为稳定而微有上升。
东湖作为城郊湖泊,入湖水量除了降雨径流外,城市排水占相当比重。根据1979年实测资料,沿湖十个主要排污口,每日平均排水量达171340立方米,全年总量高达6254万立方米,占全湖全年入汇总水量11989.4万立方米的52%;其余为流域降雨径流5000.4万立方米;湖面降水扣除湖面蒸发损失后净雨量735万立方米,同时东湖作为供水水源,沿湖8个水厂日供水能力达35万立方米,加上沿湖13个农用泵站的抽水量,超出了沿湖入汇水量,因而需要自长江引水来弥补。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,随着水厂实际供水量减少,沿湖排污量增加,来水量逐渐大于抽水量,全年水量平衡计算表明,东湖需向长江排水。
东湖多年平均水温为17.7℃,比湖区多年平均气温16.7℃高出1℃,最高月平均水温29.7℃,最低水平均水温为4. 8℃,全年较差24.9℃,年际之间变化很小,历年间年平均水温差不超2℃;在平面方向和垂直方向上,水温差一般在1~2℃,其变化规律与其他湖泊相似。 [1]

主要支流

播报
编辑
东湖,通过沙湖港、青山港与沙湖、杨春湖、戴家湖等相连。构成一个小型的湖泊水系,全流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,其中东湖本湖集水面积约119平方公里。 [1]
武丰闸
武丰河(常山港)
青山港,位于武汉市青山城区西部,北起武丰闸,南至东湖港,全长3.9公里,向南一直延伸至东湖。此前,青山港与长江原有连通的武丰闸被封堵后,河道淤泥拥塞、水质变差,周边滋生蚊蝇、气味难闻,成为“盲肠段”。武丰闸和青山港两边的一些空地,被搭建了棚房,开垦菜地,个别地方排污口直通河道。曾被列入全国的污染水体整治名单。2017年,青山港被列为全市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首批试点项目,青山港联通了东湖水系,为大东湖水网水质改善创造了条件。至2018年共清淤1.19万立方米,消除排污口3个,于2017年内完成全部工程,消除了水体污染现象,“盲肠段”变成了湿地公园,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。 [5]
历史上,长江水从青山镇青山矶头西侧沿山脚向东南流入楠姆山,通东湖、沙湖,可达武昌城区东门。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亲自督令在青山夹江水入口处筑一闸,名武丰闸,寓意五谷丰登。“武丰闸”3个字为黎元洪手书。
为了武钢工业生产用水需要,新中国成立后青山对这一自然港进行加深扩宽,并定名为青山港,北起青山镇长江堤边,经武丰闸穿越和平大道青山公园楠姆山、过冶金大道进入东沙湖,再入武钢厂区。2002年后,武丰闸因防洪需要被封堵,其后闸下的武丰河河道淤泥拥塞、水质变差。
2009年,武汉规划启动“大东湖水网”工程,连通长江与东湖、沙湖、严西湖等六湖,规划进水口便是武丰闸和青山港,连通后,年引水总量可达到1.2亿~2.07亿立方米。2011年,青山区政府发布消息,该区境内的青山港更名为武丰河。 [6]

治理开发

播报
编辑
东湖作为特大城市近郊的湖泊,承载了城市供水,农业灌溉用水,风景旅游,调节城市气候,发展水上运动,发展水产以及蓄纳城区污水等多种职能,其综合功能及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非一般湖泊所能相比。 [1]

供水

东湖最大容积达1.24亿立方米,本是大型天然水库,湖水清澈、水质良好,又邻近市区,取水容易,因而成为武昌、青山、洪山区滨湖地带城市给水,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摞。沿湖建有大小8个水厂,原设计最大供水能力35.0万吨/日,供应了沿湖几十万人口和几十家工厂的用水。滨湖农村抽水站,又保证了沿湖近万亩耕地的灌溉需要。只是在1980年代以后,由于东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,部分城市供水,转用长江水,东湖供水职能有所下降。 [1]

旅游

东湖风景名胜区山门
东湖在调节滨湖地区的气候,发展避暑疗养,利用开阔的湖面,开展划艇、航模训练比赛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突出。是一个颇具特色、综合功能卓著的城郊湖泊。 [1]
武汉解放前仅以武汉大学的东湖边为游览地,武汉解放后辟为东湖风景区。1982年,东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;1999年,中央文明办、建设部、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东湖风景名胜区“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”称号;2001年,东湖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称号。2002年初,东湖又通过了ISO14001环境论证体系。 [3] [7]
东湖是与杭州西湖齐名的风景游览胜地,湖光山色,相映成趣,花木扶琉,绿树葱茏。杭州西湖以其妩媚多姿取胜,东湖则以楚国雄风,粗犷豪放见长。全湖水面相当于六个西湖之大,坦荡开阔,碧波千顷,水天一色。全风景区以32.8平方公里湖面为核心,连同滨湖地带,总面积广达87平方公里,划分为听涛、磨山、落雁、白马、吹笛、珞洪等六大片。各片各有特色,自成风格,不仅风光秀丽。 [1]
在历史上还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。诸如纪念屈原的行吟阁、屈原塑像、楚城、楚市、楚天台和离骚碑,纪念太平天国殉难女英雄的九女墩,鲁肃的马冢遗迹,李白放鹰遗迹的放鹰台,以及洪山宝塔、无影塔、施洋烈士墓、卓刀泉等许多名胜古迹。它们与湖滨的现代建筑群,著名的高等学府等,组合成层次分明,错落有序的风景区和高科技文化区。 [1]
东湖梅园是中国江南四大梅园之一,一年一度的东湖梅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。东湖鸟语林和东湖海洋世界是集中观赏鸟类和海洋动物的地方。 [7]

水产

东湖还是武汉市的重要水产基地。1950年代,湖泊生态条件优良,利于浅水生物的生长,全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覆盖率达88%,单位面积生物量为东太湖的一倍以上。湖中鱼类资源有18科65种,天然捕捞年产量,最高达110万斤,平均单产20多斤,高于一般湖泊单产水平。1960年代起,全湖各水域,相继投放鱼种,发展养殖事业,成鱼产量迅速增加,1971年全湖产量36.5万斤,1980年增加为116万斤。1988年提高到226万斤,但是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深加重,水产养殖与城市供水、风景游览之间,存在严重矛盾。 [1]

污染治理

东湖作为深入市区的城郊湖泊,自然成为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蓄纳场所,其污染承载率,随着城市排商量的增大而增高,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。据武汉市卫生防疫站1955~1956年检测数据,当时东湖的一般化学指标,卫生学指标,无一超过国家标准,但到1979年根据东湖环境质量评价协作组的检测,东湖主体部分水质,全面恶化,主要表现如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,悬浮杂质增加,湖水透明度与水色严重下降,属富营养湖。此外湖水中酚、氰、砷、镉、锌、铅等全部有检出,其中氰、砷、镉等毒物出现超标样点。
由于东湖各部水域距离市区主要排污口有远有近,加之湖中筑有分隔堤,影响湖水中动量、热量的交换与水中物质的迁移扩散,因而各水域的理化性状,污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。但从总体来看,东湖水体污染表现为有机污染,主要是由于氮、磷的大量积累。其湖水中总氯的平均浓度、磷、叶绿素水平,远大于国外湖泊富营养化检验界限指标。由此可知,东湖已是典型的富蕾养化湖泊,各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基本规律是筲箕湖>水果湖>郭郑湖>汤菱湖>后湖。为了控制和治理东湖的富营养化,自1980年代初期,在沿湖地区开始实施截污工程,并已组织有关科研力量进行东湖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的研究,东湖的富营养化有可能逐步得到控制和治理。 [1]

水系治理

东沙湖水系大略以蛇山、洪山、桂子山为分水岭,汇水面积204平方公里。蛇山、洪山、桂子山以北,王(家店)青(山)公路以西,关山干道以北,长江河道以南,皆属该水系范围。该水系东南接江夏流芳岭,内有东湖、沙湖、杨春湖、戴家湖(已被废渣填平)。东湖汇水面积126平方公里,沙湖汇水54平方公里,杨春湖汇水面积24平方公里。
1981年,为解决城市渍水,兴建罗家路排水系站,装机4×800千瓦,流量32立方米/秒,同年,建罗家路闸(1孔,宽4米,高5.1米,底高程17.5米),从此,沙湖渍水不再入青山港,而改由罗家路港排入江(汛期),非汛期则由罗家路闸自流入江。1984年,建有任家路倒口湖排水站,装机6台,为4×1250千瓦和2×115千瓦,流量23.78立方米/秒,1999年建自排闸1座。
东湖水面宽阔,水资源十分丰富,有较大的调蓄功能,武钢建成后,东湖即为备用水源。
东沙湖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,洪涝灾害频繁发生。该水系由和平港和平乡上片的三角路至铁机村全长6公里,是一条重要的既排又灌的港道。1992年,按“谁受益,谁负担”的原则,和平乡集资10万余元对和平港进行全面清淤,收到良好效果。
和平乡下片的大洲、东方红村一带则利用沙湖港、青山港水源,挖较深港道至各村,以得水源及排水之利,抗旱时期,则经小型泵站提升3~5米送水至混凝土预制块衬砌明渠,以高灌低排模式自流灌溉至菜地。和平乡东部龚家岭、新武东、先锋等丘陵地区的抗旱,主要靠武钢工业冷却水,经5.5公里长的联合水渠自流灌溉或作水源由泵站提升至高地进行灌溉。1994年,先锋村曾在东湖岸边的松树湾建机站1座,装机1台55千瓦,解决抗旱水源问题。1996年,渣家庙建机站1座,装机1台55千瓦。
在江湖周边最大的灌溉站为九峰乡的石门峰泵站,该站建于1958年,装机3台380千瓦,流量2.4立方米/秒,一般开机2台(备用1台),将东湖水提升30米后,经10.5公里浆砌片石大渠盘绕于群山之间,突起隧洞2座,支渠约15公里,直抵九峰乡与流芳岭交界处,大渠与沿途水库塘堰配套,形成“长藤结瓜”之势,灌溉面积约20000亩。该站于1979、1983、1989年3次遇山洪、渍水淹没,1976年加层扩建为336平方米的两层楼房。该泵站在1972年大旱时连续运行60天,2000年大旱时运行66天,使九峰大旱不见早,确保农业丰收和人畜饮水。 [8]

综合治理

2024年,武汉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《武汉市湖泊综合治理工作方案》。方案提出,将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青山引水项目,开展东湖绿道(三期)建设。 [12]

湖区文化

播报
编辑
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,楚风浓郁,楚韵精妙,行吟阁名播遐迩,离骚碑誉为“三绝”,楚天台气势磅礴,楚才园名人荟萃,楚市、屈原塑像、屈原纪念馆,内涵丰富,美名远扬。
东湖自古就是游览胜地,历史上不少名人曾在东湖留下足迹。屈原在东湖“泽畔行吟”;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;南宋诗人袁说友有诗赞道:“一围烟浪六十里,几队寒鸥千百雏。野木迢迢遮去雁,渔舟点点映飞鸥。如何不作钱塘景,要与江城作画图”。 [2]

纪念物

新中国成立后,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东湖情有独钟,先后26次来到这里休息和办公。东湖磨山肢下的离騒碑文即选用毛泽东青年时代手书的《离騒》全文手迹。在东湖南岸边磨山西峰顶上有“泉碑亭”,是为纪念朱德委员长1954年视察东湖而建。东湖还是武汉对外文化交流的胜地。1979年,这里开辟了友谊林。先后有日本大分、美国匹兹堡、德国杜伊斯堡、英国曼彻斯特、罗马尼亚加拉茨等武汉姐妹城市的友好使用来到这里,种下了象征团结、友谊、进步的雪松、笔柏、桂花、红枫等树百余株。 [3]

文物古迹

放鹰台文化遗址
放鹰台文化遗址,位于武昌东湖西岸(中共湖北省委大院内),系一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台j面积2500平方米,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观看放鹰而得名。1956年,湖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发现放鹰台是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,于1965年进行了考古发掘,发现大量羼合稻壳的烧土,经鉴定属粳型稻。出土的磨光石器有斧、锛、铲,陶器有鼎、甑、碗、豆、簋、鬲、杯、罐、纺轮等,多为黑灰色。遗址上还保存有许多红烧土的房屋建筑遗迹。遗址现保存较好,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都具有屈家岭文化早期阶段的器形特点。考古学界认为该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,距今6000~5000年,对研究武汉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有重要价值。1959年,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[9]
洪山宝塔
洪山宝塔,又名灵济塔、宝通塔,位于洪山宝通禅寺后山上。初名灵济塔,是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命名,洪山宝塔是其俗称。塔身为砖石砌成,仿木结构,八角七级。塔高13丈3尺,基广11丈2尺。塔身内空,每层多面皆有窗口,从底层到最上层有旋转式石级可登。登上顶层,极目远眺,江南美景尽收眼底。游览洪山宝塔的文人学士为宝塔每层都起了个雅号:一柱擎天、二仪高下、三山半落、四顾茫然、五云多处、六合清朗、七级浮屠。
灵济塔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(1280),至元二十八年(1291)竣工,花了11年的时间。其设计之巧,工程之巨,当时称为鄂中第一。明成化二十一年(1485),崇宁万寿禅寺改名为宝通禅寺,此塔随之亦更名为宝通塔,又称洪山宝塔。此塔在明、清两代陆续有过几次小的修缮。清朝同治初,塔身渐损,同治十年(1871)冬,开始大修,同治十三年(1874)三月完工。原塔每层飞檐、护栏及塔下围廊均系木结构,因年久日晒雨淋,大半损坏。这次大修时,改为石质飞檐和铁制栏杆。塔顶增高5尺,安上了文笔峰式铸铜塔刹,重13000斤,使宝塔外形较前更为壮观。1956年洪山宝塔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 [10]
卓刀泉
卓刀泉,又名御泉寺、玉泉寺、泉寺、关圣庙,位于伏虎山麓。明景泰六年(1455)《寰宇通志》记载:“在府城东十里,汉昭烈郊坛上。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,有庙在泉上。”据传说: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,因天旱无水,兵马干渴,关羽一急之下,卓刀于地,顿时水涌成泉,后来人民便把此泉取名为“卓刀泉”。为纪念关羽,宋时在此泉建寺,名曰“御泉寺”,曾是香火鼎盛、游人如织的地方。卓刀泉井深约3丈,据碑文记述,泉水“冬温而夏洌,其色淡碧,味甘如酒,饮之可疗疾”。明初,楚王朱桢游览至此,饮泉水,赞其甘甜可口,于是为此泉筑井台,修石栏,建造井亭,并亲书“卓刀泉”3字,刻于石栏之上。卓刀泉历来为洪山区胜景。
卓刀泉寺建筑
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原址上重建的。山门上额书“卓刀泉”3字。进山门后为1四合院,中央为泉,左侧为桃园阁,供有刘、关、张塑像,左右两侧有禅堂和客堂,再进为正殿,原供关羽塑像。20世纪50年代,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。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卓刀泉惨遭破坏,庙里的和尚被赶走,大殿祖师台被挖掉,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。1988年,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,恢复为寺庙。卓刀泉井已整修,恢复了故有的面貌。1991年,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——卓刀泉公园,于1993年11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。该公园占地9公顷,有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,还有彩控喷泉、游乐场等。 [10]

教育科技

东湖南侧的高科技园区(光谷)
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等26所高等院校,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、省、部属科研院所,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——中国光谷,湖北省博物馆,湖北省艺术馆,文化底蕴深厚。 [2]

传说

放鹰台的传说。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在安陆成家后,还想建功立业,便四处拜谒名人,但处处碰壁,十分沮丧。他来到江夏,去访问东郊(洪山脚山)李邕故居,只见故居墙上挂着李邕写的中堂:“学我者死,似我者俗”,龙飞风舞,气势不凡。及至访问主人,才知李邕死后,家境贫寒,他儿子到梁子湖边的龙泉寺当和尚去了。李白想到李邕生前高官厚禄,字写得绝好,名气极大,但在官场上因说直话而时遭非议,又不得不与人周旋而难免俗气,且后代连衣食都不保,心里十分难过,便信步沿洪山北麓向东走去。不觉到了湖边,忽听阵阵鸟叫,他拨开树丛,见一只小鹰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,即解开套子。小鹰冲上天空,绕着李白盘旋两圈后飞走了。望着远去的小鹰,李白豁然开朗。从此,他云游四海,长吟狂歌,再不求官了。李白放鹰之处,人称放鹰台,成为东湖一景。 [11]